【白酒百科】第146期 节日与酒: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酒文化

酒价网|2016-08-04 17:20:00

    在我国的漫漫五千年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样、别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作为爱酒的民族,传统节日中当然也少不了酒的身影。如同元宵节要吃汤圆春节要吃饺子,中国也有许多节日、习俗中离不开酒。比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接下来糖酒网小编就为您介绍一下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酒文化。

    满月酒


    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机会看到黄酒。在中国传统里,孩子满月时要剃头,这时家里要祭神拜祖,摆酒宴请,亲友们轮流抱过小孩,然后坐在一起同喝“剃头酒”。除用黄酒给婴孩润发外,有的长辈的喝酒时,还用筷头沾上一点,给孩子吮吸,希望孩子长大了,能像长辈们一样,有福分喝“福水”(酒)。

    春节与酒

    俗称过年。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悠久、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俗称过年。汉武帝时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在这一盛大节日中,各地有众多习俗,饮酒是其中最为重要的。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为庆祝一年的丰收和新一年的到来,就捧上美酒,抬着羔羊,聚在一起,高举牛角杯,同声祝贺。从此,这种聚会便为春节这一盛大节日开了先河。到了汉代,“年”作为重大节日逐渐定型。到了这一天,家人放过爆竹后欢聚一堂饮椒柏酒,而且是让年龄最小的先饮。在东汉时期,初一黎明,各级官吏都要到朝廷给皇帝行贺年之礼,皇帝也兴致勃勃地接受群臣的朝贺,名曰“正朝”。汉制规定,群臣入宫朝拜需根据品位的高低带不同的礼品,皇帝也要设宴款待群臣。经学家戴凭官侍中时参加一次御宴,皇帝为考察大臣们的学问,特令大家互以经史考辩诘难,释义不通者让座给通者,戴凭连连获胜,连坐五十余席,一时传为佳话。

    灯节与酒


    灯节,又称元宵节、上元节。这个节日始于唐代,因为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过去人们都向天宫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礼后,撤供,家人团聚畅饮一番,以祝贺新春佳节结束。晚上观灯、看烟火、食元宵(汤元)。

    中和节与酒

    又称春社日,时在农历二月一日,祭祀土神,祈求丰收,有饮中和酒、宜春酒的习俗,说是可以医治耳疾,因而人们又称之为“治聋酒”。宋代李在诗中写道:“社翁今日没心情,为乏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厅”。据《广记》记载:“村舍作中和酒,祭勾芒种,以祈年谷”。据清代陈梦雷纂的《古今图书集成·酒部》记载:“中和节,民间里闾酿酒,谓宜春酒”。

    清明节与酒

    清明节早在古代春秋时期已经产生,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人们一般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一个节日,清明节,因为时处春和景明之时,枝绿草青,万物欣欣向荣,有祭墓和踏青的习俗。而无论祭墓、踏青,均少不得酒。  

    这个节日里饮酒是不受限制的。古人在清明时节饮酒并留下大量诗作,比如杜牧在著名的《清明》一诗中写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舒缓祭墓之后人们的悲痛心情。

    端午节与酒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家家门前要挂菖蒲和艾叶以避邪。中午要喝“端午酒”,也就是黄酒,并要置备“五黄”,即黄鱼、黄鳝、黄梅、黄瓜和雄黄酒。这时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因为过了端午,盛夏来临。所以喝端午酒,过端午节,是一个很好的卫生节日,故此风俗仍然沿袭至今。

    时在农历五月五日,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同时还有为了壮阳增寿而饮蟾蜍酒和镇静安眠而饮夜合欢花酒的习俗。最为普遍及流传最广的是饮菖蒲酒。

    中秋节与酒

    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在这个节日里,无论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人们都离不开赏月饮酒。月与酒自古就有着不解之缘,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在宫中举行中秋酒宴,并熄灭灯烛,月下进行“月饮”。不少诗人嗜酒如命,以月为魂。在月光皎洁、清辉明媚的中秋之夜,吟诗作赋是最让骚人墨客心驰神往的。

    中秋月,不仅是仕途畅达者的朋友,更是人生困顿者的知己。贞元十四年,韩愈被贬,在改任江陵府法曹参军的中秋月夜饮酒释怀,在诗中写道:“……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酒给诗人带来了雅兴,驱解了忧愁。

    重阳节与酒


    又称重九节、茱萸节,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的活动很多,如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和饮酒等等。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除饮菊花酒外,有的还饮用茱萸酒、茱菊酒、黄花酒、薏苡酒、桑落酒、桂酒等酒品。历史上酿制菊花酒的方法不尽相同。晋代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代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清代则是用白酒浸渍药材,而后采用蒸馏提取的方法酿制。因此,从清代开始,所酿制的菊花酒,就称之为“菊花白酒”。

    挂像、落像酒

    旧时中国每逢腊月二十前后,都要把祖宗神像从柜内“请”出来挂在堂前,并点燃蜡烛,供上黄酒,祭祀一番,这就是“挂像酒”。到正月十八,年事已毕,就得把神像“请”下来,这时又得祭祀一番,办“落像酒”,亲朋好友,族内长幼相聚欢饮,喝过“落像酒”,就意味着过年活动宣告结束。

    冬至酒


    黄酒也常出现在二十四节气的养生列表里。湖南民间有冬至给死者送寒衣的习俗。这一天,祭奠之后,焚化纸做的寒衣供死者“御寒”,这一祭祀酒席,通常使用黄酒,因为黄酒的暖身效果最为显著,俗称“冬至酒”。祭祀之后,亲朋好友聚饮,即怀念亡者,又联络感情。

    虽然如今各种洋酒争相进入中国酒类市场,并且有很好的销售成绩,但如同白酒、黄酒这样的中国传统酒类,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中,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除夕与酒

    俗称大年三十夜。时在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人们有别岁、守岁的习俗。即除夕夜通宵不寝,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除夕饮用的酒品有“屠苏酒”、“椒柏酒”。这原是正月初一的饮用酒品,后来改为在除夕饮用。宋代苏轼在《除日》一诗中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来年七十岁”。明代袁凯在《客中除夕》一诗中写道:“一杯柏叶酒,未敌泪千行”。唐代杜甫在《杜位宅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阿成家,椒盘已颂花”。

    除夕午夜,全家聚餐又名为团圆酒,向长辈敬辞岁酒,这一习俗延续到今。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酒的知识和招商信息,欢迎进入糖酒网继续阅读。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改。文章内容不代表网站立场。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酒价网”的所有文章,均为酒价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文章,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文章。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文章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酒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酒价网)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文章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相关文章

网站也是有底线的